【精华】科学教案范文集锦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科学教案范文集锦五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小组: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师: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2、学生推测。(预设:可能到泥土里去了;可能被太阳晒干了,也许学生会说水蒸发了,那教师也可以问一句:如果验证你的说法呢?)

师: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

(学生思考后汇报)(预设:浅碟子中加好水,然后不盖盖子,看看水会不会减少等类似的方法,教案《《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师: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可能水的变化不大,所以刚开始先要在水面做一个标志,然后把浅碟子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观察水面的变化。)

3、学生实验观察

师: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部分;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

师: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

--提供小学课件---

(预设: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

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蒸发

板书:水(液态)水蒸气(气态)和课题:水和水蒸气

4、师:现在你能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吗?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学生画后投影交流。)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水能够蒸发变成水蒸气,那你们有什么新的想了解的吗?

(预设:什么时候水会蒸发;怎么样水才能蒸发的快点;蒸发后的水有什么用…)

师:对于其中的两个: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你有什么想法吗?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预设: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空气越干燥,水越容易蒸发;有风吹,水蒸发得越快。)

师:我们今天先来研究其中的一个,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可以怎么研究呢?小组讨论一下(可适当参考P55)。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师: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吗?

(预设:放在蜡烛上加热的水里过一会儿就会不断地冒出气泡,水上方空气中有很多白汽。过几分钟后,勺子中的水就干了。而另外一只不加热勺子里的水量减少的不多。)

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里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加热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1、师: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

(预设:天上经常要下雨的,河流和海里的水又会多起来的)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水蒸发到空气中之后又会通过下雨变成水,是这样吗?你能证明一下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方法:可以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教师投影演示。

师: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上面罩住的杯子的杯壁上有很多的小水滴。)

师:你能解释吗?

(预设:学生回答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并讲解。从水里出来的热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板书:凝结

师:现在你能解释上节课的问题了吗?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凝结

(预设:玻璃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盛冰的玻璃杯冷却下来,在杯壁上形成了小水滴。)

板书:水蒸气(气态)水(液态)

四、拓展

师:我们对水研究了整整一个单元,你能课外总结一下吗?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各种各样的罐子在小区、家里到处都有。在成人眼里,空的罐子就成了垃圾;但在孩子们眼里却成了宝贵的玩具,可看可玩可制作……由此可见罐子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何不充分利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废旧物来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呢?由此,产生了此活动。

目标:

1、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2、自然地讲述探索结果。

3、对听辨声音感兴趣。

重点: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难点:自然讲述探索结果。

经验准备:会开启八宝粥罐子。

物质准备:八宝粥罐子32个,(8个装米,盖上有暗标记,9个装塑料珠子;15个空罐)。米、塑料珠子各2盆。空筐2个(贴有米和珠子标记)。

【活动过程】

一、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我发现了什么?(3分钟)

⒈幼儿第一次探索,听辨有无声音。

师:“桌上有许多漂亮的罐子,请你不要打开,摇一摇,听一听,再告诉大家你有什么发现?”

⒉与同伴分享: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听辨两种声音。(10分钟)

⒈幼儿第二次探索,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⒉学习听辨二种声音。

(1)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2)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3)谁和他的声音是一样的?

(4)打开来看看是什么?(进行验证:米、珠子)

小结:原来罐子里装了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了。

⒊归类摆放

⑴听口令摇动对应的罐子。师:米宝宝一起来唱歌;珠子宝宝一起来唱歌;

⑵出示有标记的筐,请幼儿按指令归类摆放。师:米宝宝罐子放在米宝宝标记的家里,珠子宝宝罐子放在珠子宝宝标记的家里。

⒋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作会唱歌的罐子。互相猜猜罐子里的秘密,进一步巩固对二种声音的认识。

师:下面请小朋友选择桌上的.珠子或米其中一种装进空罐子里,然后盖上盖子,一起来做会唱歌的罐子。

(1) 要求:把罐子放在脸盆里装,米和珠子不要洒出来。

(2) 分组演奏。按材料不同分两组坐,听指挥演奏。

三、活动延伸:寻找不同声音。(2分钟)

再去找找,罐子装了其他材料会发出什么声音?

反思:

值得肯定的地方:

1。幼儿对活动关注度高,始终乐于探索,兴趣盎然。

2。活动目标符合本班幼儿实际能力。

3。教师语言儿童化,既不失科学活动的精炼,又符合托班幼儿年龄特征。

4。教师能够根据本次活动实际发展,及时、灵活调整活动环节。

存在不足及调整措施:

1。幼儿在第一次探索操作环节,出现拿着罐子敲桌子现象,虽属“自由探索”,但是敲击会损害桌子,教师应该及时制止、教育。

2。第一环节,教师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不要打开罐子,幼儿把罐子打开米撒了一地,个别幼儿注意力转移,去地上捡米,导致一些混乱。

3。幼儿按标记归类摆放环节,教师发现了一名幼儿摆错位置,提出质疑:“我看到咚咚咚的罐子放到小标记的盒子里了,应该放哪里呀?”教师发现了幼儿的错误,应该要求幼儿自己纠正错误,教师的指导语明显指示正确的是放在大标记盒子里,幼儿也就用不着思考了。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1在不同路面上,幼儿通过实践测量感知汽车的速度。

2让幼儿初步学会图表统计法。

3通过此次活动,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玩具小汽车5辆,沙子路、地毯路、玻璃路各5条,底板5块.

2记录表10张,两种不同颜色的长条纸条各15条,小篮子10个,剪刀5把,大型积木若干.

3录音机1台,磁带1盒,蓝猫头饰1个。

4黑板2块,大夹子4个,卡通贴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 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场地,与幼儿相互问好.

2蓝猫突然出现与幼儿见面,提问引出课题.

蓝猫:“哈,哈,大家好!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蓝猫)对,我就是大名鼎鼎的蓝猫,你们喜欢我吗?(喜欢)我听说塘厦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个个都很聪明, 今天我就要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都很聪明.请小朋友们听清楚我的问题:汽车在沙子路、地毯路和玻璃路上开,哪条路上开得最快呢?”

二 引导幼儿探索在不同路面上感知汽车速度的方法

1引导幼儿观察铺路的材料。

教:“刚才蓝猫说了有哪三条路呀?”

幼:“一条是沙子路;一条是地毯路;还有一条是玻璃路.”

教:“那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蓝猫为我们准备了一些什么材料.”

2教师一一介绍蓝猫为幼儿准备的材料,并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材料开展讨论测量的方法.(幼儿自由发言)

3根据幼儿的讨论,教师请幼儿自由组合三人一组第一次动手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在操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4教师小结

教:“小朋友,现在你们都做完了测试,我想请几个小朋友来告诉老师,哪条路汽车能开得最快?”(请个别幼儿根据自己小组图表的答案发言)。教师提出第一次幼儿操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请测量得比较好的一组幼儿来示范.

5幼儿根据教师的小结进行第二次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教师小结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教:小朋友,到底走哪条路才是最快的呢? 幼:玻璃路。

教:对,玻璃路是最快的。因为玻璃做的路面很光滑,所以汽车在玻璃路上开得最快。但是,小朋友也要注意了,玻璃路很滑,小朋友若是在上面行走是很容易摔倒的。而且,玻璃是很容易碎的,因此玻璃路并不时很安全。所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道路,多是用水泥铺的,这样人走在上面就不那么容易摔倒。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把答案告诉蓝猫吧!

三 结束部分

幼儿大声喊蓝猫,蓝猫出现并问幼儿:“小朋友,哪条路汽车走得最快呀?”

幼儿:“你走玻璃路回去只最快的,但是玻璃路很滑,开车时要注意安全啊!”

蓝猫:“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真的很聪明啊,那我也有奖品送给大家.(给每位幼儿发一张美丽的贴纸)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和我一起出去做游戏呢?(想)”

蓝猫带领幼儿已开车的形式离开活动场地.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大麦的生长过程,以及大麦粉的制作过程

2.能用目测的方法分辨大小麦的区别。

3.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活动准备

大麦、小麦、生长图。

活动过程

(一)观察分辨大麦、小麦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种不同的麦子,请小朋友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请幼儿仔细观察、交流。

幼儿:一个麦子大,一个麦子小

教师小结:大麦的颜色偏黄,种子要瘦小一些;小麦的颜色偏红,种子要粗壮、饱满一些。

(二)了解大麦的生长过程

教师出示:大麦的生长图片,引导幼儿尝试为图片排序。

请个别幼儿讲述。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大麦的生长过程,出示正确的生长挂图:

播种——麦苗——抽穗——开花——成熟

(三)尝试用石磨磨大麦粉

1.介绍制作大麦粉的'工具——石磨。

2.教师示范。

3.让幼儿亲自体验大麦变麦粉带来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教师小结:成熟的大麦洗干净后,在太阳底下晒干,就可以加工磨成粉。食用时,将适量的大麦粉,加入少许食用碱,用水调匀,倒入烧好的白粥中,煮沸即可。

(四)将幼儿制作好的大麦粉收集并送到食堂烧煮大麦粥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

大家有信心吗?

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

(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

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结论:动力臂越长、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动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所以人们为了用较小的力撬大石块时,就要把支点放到离石块较近的地方,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

(1)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示意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学生可能给许多种猜想如:

①F1+L1=F2+L2 ②F1/L1=F2/L2 ③F1-L1=F2-L2 ④F1×L1=F2×L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以上猜想,甄别那是明显错误的猜想,如①F1+L1=F2+L2 ③F1-L1=F2-L2,力和力臂单位不一样是不能加减的。

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探究②F1/L1=F2/L2 ④F1×L1=F2×L2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装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最好能随时知道。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充分讨论他们的探究方案。)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铁架台、钩码

实验步骤:

①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 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左沉右旋 右沉左旋

②在杠杆两边挂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重复3次)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