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的大缸是什么:故宫308口大缸是做什么用的

故宫里的大缸是什么:故宫308口大缸是做什么用的

故宫为什么摆了308口大缸,干什么用的,故宫作为明清两朝最高权力中心,经历了六百年的悠悠岁月。在这座世人瞩目的宫殿中,隐藏了无数的谜团,许多人对其兴趣十足,一直期待解开谜团。比如,人们游览故宫时,会看到这座辉煌的宫城内设置有很多大缸,那么,这些大缸有着怎样的称谓,是做什么用的,可能有些人就不是特别清楚了。

故宫里的大缸是什么:故宫308口大缸是做什么用的

其实究其由来,我们要从清朝时期的一把大火开始说起。

公元1679年,也就是康熙十八年腊月的一天,宫里的御膳房着起了大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烧了很多地方,最后将整个太和殿烧了个一干二净。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也就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皇帝上朝的地方,也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是皇帝最奢华的宫殿之一。太和殿的火灾事故,让康熙损失惨重,他随即下令,将6个导致失火的太监以绞刑,火灾也让康熙意识到防火的重要性。他将防火条令写进祖训,告诫后世子孙,要严格注意防治火灾,若发生火灾,对待肇事者必须严惩不贷。并特别颁旨,在宫内挑选手脚灵活,身体强壮的侍卫,组成专门的防火班,也叫做“激桶处”,实际上就是救火队,专门负责皇城内的救火和防火工作。

故宫里的大缸是什么:故宫308口大缸是做什么用的 第2张

乾隆皇帝登基后,见太和、中和、保和前三殿的重要场所均置有铜缸,便问其老师用意何在。乾隆的老师告诉他,故宫要地的鎏金铜缸名谓“门海”,实际上是用于“镇火灭灾”的,故亦称“”。乾隆帝听后,便下旨投巨资冶铸。

那么让谁来铸制呢?遵旨行事的官员按照乾隆帝的意图找到了专门为宫廷制造御用铜手炉的“泰德号”铜铺。据史料记载:“北京安定门外,当时是手工冶制铜器作坊之地,其时已有50多家,而且均为晋省上党地区潞城县铜匠所开”。这些潞城铜匠,原是山西省潞城县黄池、东邑、三井村一带的村民,迫于生计,陆续流往京城,始而“背褡子”,收废铜;进而开门店,立字号,从事铜制品生产。其中最著名的是潞城三井村牛氏铜铺的“泰德号”,该铜铺尤以铜器鎏金的技术享誉京城。

故宫里的大缸是什么:故宫308口大缸是做什么用的 第3张

故宫里的这些大缸被称为“吉祥缸”,又名“门海”,意为门前的大海,有以水克火的意思。故宫的殿宇楼阁均为砖木结构,建筑设计固然壮观又精巧,但极易燃烧,一旦发生火灾,如果不能及时扑救,火势就会迅速蔓延,把这座价值连城的建筑化为乌有。然而,有了“门海”后,火灾的蔓延就会受到控制,宫殿的安全就多了一层保障。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门口的水缸俗称“门海”取门前大海的意思,由于木质容易着火,所以期望水能克火,也是当时的一种美好的期望吧。

故宫里的大缸是什么:故宫308口大缸是做什么用的 第4张

故宫的“门海”虽然只是些大缸,但储水量非常惊人,每尊缸可贮水3000多升,所有的缸都加满水,就像在故宫里放置了一座座小水库。过去,这些大缸由十几个太监专门负责管理,每天有杂役从井内取水,一担一担地把缸装满。夏天时,取来的水要保证水质干净,没有异味

冬天,大缸被冻住怎么办?为了防止大缸里的水冬季结冰,每到十月至翌年二月,都要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加盖,气温特别低时,还要在缸下烧炭加温。据《大清会典》记载,宫中共有大缸308口。但随着岁月的消逝,如今只剩下了231口。这些大缸分为铜质鎏金大缸、铜缸、铁缸三种,距今最早的大缸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铸造的铁缸。明代铁缸造型上奢下敛,古朴大方,缸的两耳均加有铁环。铜缸则大多为清代铸造,大缸的两耳加兽面铜环,腹大口收,工艺精美。

故宫里的大缸是什么:故宫308口大缸是做什么用的 第5张

在清代,皇宫中哪个院落陈设何种大缸、安置几口大缸都有具体规定,鎏金铜缸等级最高,陈设在太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门两边的即是这种鎏金大铜缸,共有18口,每口缸的上部外面均刻着“大清乾隆年造”的字样。在后宫的各个院落安放的是一般的铜缸或铁缸。

关于鎏金铜缸的造价,乾隆年间的《奏销档》曾有过记载。鎏金铜缸高1.2米,直径1.66米,每口缸约重1696公斤,铸造铜缸的费用约合白银500多两,再加上铜缸最外层的一百两黄金,共计需铸造费至少白银1500两。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紫禁城中进行大肆掠夺时,有不少洋鬼子竟用刺刀狂刮鎏金铜缸上的金子,如今在太和殿两侧的鎏金大铜缸上,仍能清晰地看见侵略者当年留下的累累刀痕。